-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10/30]
-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10/30]
-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10/30]
-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期[10/30]
-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数[10/30]
-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10/30]
-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10/30]
吴三桂镇守边疆时有三万铁骑,山海关养得起三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吴三桂在山海关停留时间不长 提到吴三桂在山海关的补给问题上,我想大家很容易忽略了一个现实因素,那就是最初的时候吴三桂镇守的是宁远,并不是山海关,只是因为周围几座城市
吴三桂在山海关停留时间不长
提到吴三桂在山海关的补给问题上,我想大家很容易忽略了一个现实因素,那就是最初的时候吴三桂镇守的是宁远,并不是山海关,只是因为周围几座城市的沦陷再加上皇帝的勤王诏令,吴三桂才撤军回援,结果到了山海关的时候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身亡,所以吴三桂才选择停留在了山海关。
所以最初吴三桂的根据地是在宁远那座城市,而不是在山海关,也就是说吴三桂刚到山海关并没有多长时间,所以对于山海关的消耗肯定是不大的,并没有严重到山海关百姓无力支撑的时候。
而且,吴三桂到达山海关之后,听闻崇祯皇帝死后,开始在李自成与满清之间做选择,最初的时候吴三桂选择了李自成,结果双方仅过了几天的蜜月期关系就彻底破裂,根据有些资料记载,应该就是李自成的手下霸占了吴三桂最宠爱的小妾陈圆圆,所以吴三桂迅速的投靠了满清。这种说法或许在我们如今看来站不住脚跟,但结果是一样,吴三桂最终选择了满清。
而其中这些事情的发生从吴三桂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到达山海关,到后来的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联合满清击败了李自成,时间仅仅只过了一个月。
也就是说,吴三桂在山海关也只呆了一个月的时间。而由于呆的时间太短,因此吴三桂的三万铁骑在供养方面应该是不存在什么大问题的。
关外百姓的供给
除此之外,吴三桂当时在撤军的时候,并不是只带着自己的三万铁骑,而是把整个辽东的百姓全部带走了。辽东居民的撤退人数按史书记载,是五十万人,这肯定是夸大了一点。
但是,光是在宁远城的辽民,实打实的就有八万多人,这其中还不包括宁远军的家眷。并且其他如中前所等四个汉镇卫所的辖区,乃至觉华岛等十数堡、坞,前沿至与锦州清军势力交界的中间地带内的辽民,怎么算总数都至少有二、三十万人。
而这几十万的百姓全部给吴三桂安置在了山海关附近,所以说吴三桂到最后的镇守在山海关,除了自己的三万铁骑之外,手中还有着几十万的百姓,这些百姓耕作生产的赋税我想是足够能够供养三万铁骑的需求了。
所以,与其说是山海关供养着吴三桂的三万铁骑,倒不如说是关外的几十万百姓养着吴三桂的三万人马。
明朝别样的供养制度
再者,明朝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朝代的军制,那就是卫所制度,简单而言,便是这些士卒闲时下地种田,战时拿刀杀敌,这其实就是屯田制的翻版。当然,尽管到了明朝后期,这种卫所制度已经逐渐的被替代,被抛弃,但是卫所制度中的屯田制在战乱时期仍然被军队所适用。
明朝后期,军队士卒逐渐被领袖们的家丁私兵所取代,这也就是家丁制度。这些家丁或许说是私兵和军队领袖联系密切,他们也拥有着自己的土地。
并且因为明朝采用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方式,所以吴三桂的三万铁骑很多都是本地人,也是可以自己屯田收获粮食的。
所以说明朝因为屯田制度的优势是可以为军队提供粮饷的,所以粮饷应该是不缺。
吴三桂之前又是如何供给的?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有疑问,那在山海关驻扎时也只是短时间能够得到保障,在此之前他又靠的是什么呢?
其实这里我们也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吴三桂与崇祯之间并没有矛盾,作为当时明朝最后的希望,大明朝廷对吴三桂是相当重视的。
——之前有一次吴三桂曾经听从崇祯皇帝的调令进京勤王,崇祯皇帝就充分表现出了他对吴三桂的器重吴三桂,甚至还赏赐了吴三桂尚方宝剑。
当时崇祯皇帝还没有死,而吴三桂镇守宁远,有数万大军,无论是出于何种因素,明朝肯定是对于吴三桂这支边军非常重视的,毕竟是对付清军的大前方,所以粮草军饷肯定是不缺的。
《明史》记载:''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至二十余万。靖卤边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镇京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逃;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网址: http://www.zgbjsdyjzz.cn/zonghexinwen/2021/0429/434.html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