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姑娘”身怀六甲戍守边疆,1985年,阎维文一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82年,作词人梁上泉受到战友的邀请,来到了新疆军区体验生活。他看到路边一排排的参天白杨,想到了我军军姿挺拔的战士,随后,粱上泉又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等地体验生活,

1982年,作词人梁上泉受到战友的邀请,来到了新疆军区体验生活。他看到路边一排排的参天白杨,想到了我军军姿挺拔的战士,随后,粱上泉又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等地体验生活,在中苏边境线上的塔斯提边防连听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黑板报上看到了小白杨的故事,在看过记载小白杨来历的战士日记后,梁上泉深受启发,在1983年写就了《小白杨》。第二年的庆“八一”文艺晚会上,阎维文第一次唱出了《小白杨》,让这首歌传遍全国,为世人所熟知。

而这个小白杨的故事来历,要追溯到一位姑娘的身上,她叫孙龙珍。

孙龙珍出生于鱼米之乡,江苏省泰县,泰县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19岁时,在“为祖国大西北奉献青春”的口号号召下,孙龙珍告别了新婚丈夫,跟随生产建设兵团来到了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化工厂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在苏联的鼓动下,发生了6万边民越境,人口的减少,导致一大批农田无人开垦,周总理随后指示,命令兵团组织高质量队伍,到边境一线进行代耕,代管,代牧等工作。兵团随后抽调大批干部战士,完成“三代”任务。

知道这个消息后,孙龙珍主动提出要到“三代”工作队去,要到边境第一线去工作。工厂的领导最终还是批准了孙龙珍的请求,将她派到了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161团12连牧一队工作。

没过了多久,孙龙珍的丈夫于志林也从家乡来到了这里,跟孙龙珍一起工作。孙龙珍细心钻研,很快就掌握了放牧技巧。刚到牧一队工作时,由于放牧是个体力活,队伍里都先选的是身体强壮的男同志去,但孙龙珍却并不服输,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孙龙珍也和男同志一样爬高山,驯服牛羊。

161团驻扎的巴尔鲁克山,降水丰富,草原型植被生长十分茂盛,是一个优良的天然牧场。上世纪60年代,苏军擅自进入了巴尔鲁克山,造成了对我境内草场的实际控制,这片草场中的游牧转场通道,一直以来是我国哈萨克族牧民游牧转场的必经之地。但苏军却以武力阻止我牧民由此转场。

到了1969年6月10日,161团12连牧一队的牧工张成山,太阳还没出来就出发牧羊了。羊群沿着牧道,就开始寻找美味的草滩。在赶着羊群返回的途中,张成山遇上了苏军的骑兵18人,他此时赤手空拳,苏联骑兵将他绑走。

为国牺牲

12连牧一队的领导得知此事后,带领40名职工赶到了出事现场,时年29岁的孙龙珍,此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怀有身孕,但她还是和大家一样走在了前面。为了不让边界纠纷进一步扩大,职工们都只是拿着铁锹和木棒来面对荷枪实弹的苏军士兵。

但谁都没有想到,苏军士兵就此悍然开枪,制造事端,一串串子弹飞了过来,一颗子弹击中了孙龙珍。当战士们将孙龙珍救回时,孙龙珍已经没有了呼吸,壮烈牺牲。而腹中的胎儿,也夭折。战士们随后奋起还击,排长李永强带官兵将6名苏军击毙,但孙龙珍再也回不来了。

孙龙珍的英勇表现,感动了大家,组织授予了孙龙珍“革命烈士”的称号。还作出向孙龙珍同志学习的决定,并在巴尔鲁克山脚下为孙龙珍建立了孙龙珍烈士纪念碑。后来在孙龙珍的家人们的要求下,孙龙珍的遗体被葬在了塔斯提河畔。

孙龙珍虽然倒下了,但孙龙珍的牺牲不会白费,她的精神激励了一名又一名的战士,“寸土必争”,战士们一直守护着这片孙龙珍曾用生活守护过的土地。

1974年,新疆军区在距离孙龙珍烈士墓不远的地方,设立了塔斯提边哨所。

小白杨

4年后,塔斯提边哨所的一名战士陈福森回到伊犁老家探亲,在家人吃团圆饭的时候,陈福森讲出了这个动人的故事,陈福森的母亲听完后感动得落泪,一方面为儿子在这样的哨所自豪,一方面为儿子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心疼,得知儿子所在的哨所条件艰苦,周围连一颗树也没有,老人想了很久,最后决定在儿子离开家前,将20株白杨树苗,交给了儿子,让他将树栽在哨所旁边,用树来陪伴它们。

小白杨逐渐成长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网址: http://www.zgbjsdyjzz.cn/zonghexinwen/2021/0321/402.html



上一篇:红香软翠花间词中的别调:孙光宪的边塞词,竟
下一篇:西双版纳州90分钟长纪录片《党的光辉照边疆》开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