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塞“防秋烧荒”制度入手,来看明代对蒙古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1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这两种文明、两种社会的冲突,一个是北方的游牧文明,另一个就是中原的农耕文明,这两者在中国大地上世代冲突、交流、融合,逐渐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
01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这两种文明、两种社会的冲突,一个是北方的游牧文明,另一个就是中原的农耕文明,这两者在中国大地上世代冲突、交流、融合,逐渐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而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一条线就是古代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战与和。
从上古三代时期,就逐渐产生夷夏之分,到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长城为界限来划分这两个文明,魏晋时期中土内耗,蛮夷崛起,衣冠南渡,使得各民族在冲突之中逐渐融合。
此后突厥与隋唐,辽金与两宋,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上演着南北对抗,到了元朝时期,所谓的北虏终于第一次统一中国,直至被明朝赶回北方的大漠,双方又继续上演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对抗法则,在这个对抗过程中,明朝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制度——“防秋”。
02
什么是“防秋”呢?防秋是一种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国防战略的制度,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行动,游牧民在春季的时候因为冬季过后的草场林地还没有完全复苏,牲畜缺少食物,牧民生活就会比较困难。
夏季水草丰美,草场茂盛,牧民的生活就比较清闲,到了秋季,为了给牲畜养膘以及储备过冬的草料,牧民们会频繁的移动,冬季为了减少牲畜能量消耗就基本不怎么移动了。虽然具体情况根据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大致的规律是这样的。
03
从上述游牧民族的活动规律我们可以看出,牧民们为了在冬季到来之前给牲畜养膘并且储备草料会频繁的移动,但是草地资源只有那么多,人人都要抢草料,肯定是不够的,为此游牧民族在秋季就会大肆南下,掠夺资源。
同时因为经过一个草场丰盛的夏季的畜牧,一年的游牧工作基本完成,正好是游牧民族人壮马肥,体力充足,士气旺盛的时候,他们不用顾虑生产,直接驱使着马匹远征千里,南下劫掠。当然了,这是基于生存基础之上而发起的劫掠。
游牧民族除了因为这一目的劫掠以外,还有一种战略性的劫掠,战略性劫掠的目的则是为了削弱南方中原王朝的国家实力,以求取更大的利益。针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季节性的劫掠活动,南方的中原王朝也针对性的在秋季进行国防战略调整,这一过程就被称之为“防秋”。
04
防秋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按照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的记载:秋高马肥之际,吐蕃会趁机入寇,唐朝政府会从关东调兵到京城长安以西进行防御,谓之防秋。另据《新唐书》记载,每次抽调的防秋兵有三万人,并且都是从河北魏博、成德等战力强悍的军镇征调而来,可见对于防秋的重视。吐蕃在秋季发动进攻,除了秋高马肥,唐朝秋收在即掠夺资源的目的以外,也是为了和唐朝争夺陇西的土地,将国土面积扩大的同时威胁唐朝京城长安,而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唐朝才全力推行防秋制度。
那么明朝的防秋和唐朝又有哪些不同呢?
明朝人很早就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季节性南下有着清楚的认识,早在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朱元璋就对边将们说过,春季之时胡人马瘦弓弱,你们可以解甲休息,到了秋季秋高马肥,你们就要提高警惕,随时观察蒙古人的异动。
05
明代人更是将一年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胡人疲弱中国较强的时期,这就是春季;另一个就是胡人偏强而中国较弱的时期,这就是秋季。
哪怕不是战争,和蒙古互市,明朝也会考虑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隆庆和议以后,明朝和俺答达成了互市协议,将每年的互市定于春末夏初之时,这个时间段正好是蒙古马匹瘦弱,战力不足的时候,哪怕是想趁互市期间深入内地侵略也十分难以实现。
明代的防秋时间亦是根据秋季的季节时间来进行调防的,一般来说基本上都是七月到九月或者六月到九月,除了蓟镇和昌平镇比较特殊,每年有两次调防,春季三个月,秋季四个月,这两个镇守备京城,地位比较重要,不容有失,所以春秋两防也是可以理解的。
06
明朝防秋的记载以嘉靖时期为界,前后差别非常之大,嘉靖以前防秋活动经常在史书记载中出现,但自隆庆和议,俺答封贡以后,防秋史料锐减,这是什么原因呢?
嘉靖时期及以前,明朝和蒙古各部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蒙古人在小王子的带领下不断入侵,明朝也不时搜套主动出击,双方的外交关系极其恶劣,自俺答封贡以后,蒙古各部在俺答约束之下入侵变少,大规模的入侵战乱逐渐消失,双方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时间段。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网址: http://www.zgbjsdyjzz.cn/zonghexinwen/2021/0302/371.html



上一篇:中国唯一白种人民族,守卫祖国边疆千年,为纯
下一篇:知情的老照片,那时候激情澎湃,建设边疆热情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投稿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版面费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